中健健身集團在合肥開設的多家門店春節后遲遲未能開門營業,連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的總部電話都已被維權消費者“接管”。這疑似跑路的一幕引來的是媒體的關注、預充值消費者和被欠薪員工的維權、監管部門的介入。
類似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太多次,根據經驗推測,大概率的結果將會是:事件在漫長的處理過程中被公眾淡忘,維權者也被拖得精疲力竭,最終不了了之。
其實也有問題發生推動長效機制建立的案例。合肥市2005年發生的桃園房產事件就與預充值消費有一定的類似性。當時,經營規模在全省位居前列的合肥市桃園房產代理銷售有限公司突然人去樓空,遍布省城的50余家門店相繼關門。該事件導致600多名客戶買二手房的首付款被卷走,涉案金額6000多萬。這件事,成為合肥市對二手房交易設立資金監管賬戶的重要促成因素之一。 與房產交易比起來,日常生活中的預充值消費,一是涉及款項不大,消費者“自認倒霉”的承受力更強;二是涉及的市場主體更多更散,監管起來更加麻煩。 其實,日常預充值消費中跑路事件頻發,對市場環境的危害并不比房產交易小。一是雖然單筆款項不大,但是受害者太多,多年積累下來的總款項更加龐大;二是讓更多消費者不敢預充值消費,讓更多守法商家受到“合理懷疑”,讓監管部門的形象受到損害,形成多輸局面。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在信息化網絡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建設一個預充值消費的第三方平臺,監管所有商家的預收費,對不加入平臺的預收費商家處罰前置;多部門聯網對跑路商家的負責人在生活中設立消費、信貸、出行等“十面埋伏”的高壓“路障”;以上等等措施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消費者去健身房跑步,結果卻遭遇公司跑路。消費者辦卡健身,結果卻換來傷心。中健健身疑似卷款跑路這樣的“老大難”事件不能也不該變成“一直難”事件。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安徽“新春第一會”以“發揚自我革命精神,堅持嚴的基調,持續深化‘一改兩為’,全面提升工作效能”為主題,其中“一改兩為”指的就是改進工作作風,為民辦實事,為企優環境。源頭發力、多方合力解決預充值消費問題,適逢其會,正當其時。 安徽商報融媒體評論員 大蟲